新闻类实习报告
关于锦集9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实习单位:广东省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城事特搜》栏目组
实习时间:20xx年7月6日——20xx年8月20日
实习报告
“南方”之旅
为了拥有更多的实习经验,早在放暑假之前就打算实习,但是好的实习单位难找,幸好有师兄的介绍,我得以在南方电视台这个省台得到了实习的机会。
新手上路
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来到了南方台的门口,在师兄的带领下我上到了七楼的都市频道《城事特搜》的办公室,里面的冷气开得很大,刚进去就打了冷颤,但是整个栏目的记者却以最热忱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找对了“婆家”。
《城事特搜》是都市频道自办的一个节目,并且是频道的品牌栏目,更是收视第一,原因大概是因为整个栏目的制作人员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想法,其节目的风格老少咸宜。节目的监制他们就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给他们的节目补充一下新鲜的血液。
任何一个新手,如果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学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实践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我是幸运的,刚来就有任务了。于是我开始在广州穿街过巷,跑起了新闻专题来了。由于是新手,除了一些专业的知识,对于知识的实践几乎是一张白纸。很多的时候我显得手足无措,好在身边有师兄的指点,才勉强应付过来。
慢慢地,我学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知道采访应该怎样站位,手应该怎样拿话筒等等,就连小小的脚架,怎样放也是一种学问。比如什么时候要,要多高,放在什么位置,这里面都有很多东西要学的。如果说在学校我们学的是一些大理论知识,那现在我学的就是一些“枝末小叶”,但如果没有了这些小东西,整个知识系统就显得不完整了。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适应期”,我开始掌握了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从它的策划到节目的“出街”。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了,那就是我们的动手能力强,比较容易上手。但是也我们的缺点也“浮”了上来,虽然我们的动手能力是强,但是我们的写作能力明显跟不上我们的操作能力。通常一篇稿子要花上半天才能出来,甚至是一天,所以在整个实习期间最大的苦恼就是写稿。这些都是因为我在学校里过度强调了操作能力,而对于稿件的采写能力却忽视,才导致今天的困局。
错误中成长
一个人没有犯过错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同时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实习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个人都害怕犯错误,我也是。每天我都要小心翼翼的干活,害怕犯错误,因为志雄师兄对我的要求是极高的,他给我的理由就是就算你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只是达到六七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你在失败后还是会发现你的水平高了很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你的要求要这么高。
我也深深知道,起点越高,成功的收获也就越高,从整个实习的开始到结束,我从心底里问我自己我是没有达到师兄的要求。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发现我的水平明显有所提高,看问题的层面也比以前深了很多,这都是我在错误中学到的。
记得第一次犯错误就是拿MIC,我拿MIC的位置和站位都错了,师兄将他的经验告诉了我,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还有面对被采访者我心理上所应该站的位置,不要与被采访者的关系过于紧密,不是将自己的位置等同于受访者,同时也不应该凌驾于受访者之上,要个受访者一种感觉:我的地位只比受访者高一点而已。原来采访还有很多学问的,怎样引导受访者向我们所需要的方向说下去,但同时又要有受访者的独特声音,这就是采访的最高境界。
错误总是在出现小小的地方,例如用机器的时候,里面的设置有没有符合标准,用机器之前都要检查一番,这才是一个专业的记者。有一次就是因为没有事先检查好机器,导致拍出来的画面不是很符合要求,虽然是一点点地小瑕疵,但是有瑕疵就不是好的作品。这些都完全改变了我在学校的思维习惯。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小东西我几乎都在我的实习生涯中犯了,导带子时的格式,面对特别的要求应该怎样处理,编辑的时候要细到画面的每一帧,打点的时候应该如何准确到位,做电视就有一种胆大心细能力,拍东西的时候应该放开去拍,你尽量想办法达到你想要的镜头,编辑的时候就应该细心,镜头之间的切换做到每帧都要准确。
什么东西说起来是很容易,但做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当我第一次坐在对编机前的时候,我紧张到脑子一片空白。自以为可以应付过来的手脚却显得笨拙无比,打一个点的时间是人家的好几倍。坐在身边的师兄不断指点我,但是我还是显得有点手忙脚乱的。有好几次犯了错误,不过好在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要是将那些素材弄坏的话,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错有错的好处,起码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平常学到的东西要深刻得多。就在这些错误中,我逐渐学会了电视节目的对编。面对几十万的设备,用起来总算可以得心应手。
但有一次最深刻的错误就是在过带的时候,由于师兄要的是画面和一声道,但我却不小心用了组合键录取,发现错误的时候改过来的时候又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导致了BETA带的断磁,好在发现比较早,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这一次的错误给我一个深深的教训,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清楚要求,不要等到发现了错误的时候才懂得去弥补,有时候是于事无补的。因此以后在每干一件事之前,自己都要很清醒的告诉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出错。这就是不断在错误中吸取教训,然后就能学到东西,不断成长。
艰苦路途,受益匪浅
现在安逸地坐在电脑前回忆一个多月的实习路途,用“痛苦”形容这段日子最恰当不过。我们“享受”过烈日的煎熬,“品尝”了暴雨冲刷的滋味。但是回忆起来,还是有点兴奋,因为我熬了过来,我学到的东西远比失去的东西要多。
大学校园,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快乐园地,而我们就是那些充满着幻想的“小男孩”。而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的大熔炉,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你的梦想很容易就给“熔掉”。外面的世界由不得你,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这一次的实习,让我清楚地知道了我的实力,知道了我的方向,与其说打破了我的梦想,还不如说它让我早点清醒过来了。
在学校了,都是老师将他们的知识“灌输”给我们,但是在外面,没有人会专门教你知识,只有你自己主动去学东西。很多东西都需要你动脑筋去想,然后你才能学东西。处处留心,于微处见真章,这可能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篇2
在法治版组实习,遇到的采访事件会很杂,但都和法律有关系,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太手忙脚乱,也稍微补充了一点法律方面的知识,不至于当个“法盲”。遇到的采访事件各种各样,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20xx年7 月11日上午9:00在王四营法庭公开审理的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纠纷案,我就得提前了解背景知识,以前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不涉足,可是现在我知道。
20xx年4月8日,北京市建委发布了京建住(20xx)225号关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未满五年经济适用房不能按市场价出售;并全面停止办理未满五年经济适用房过户。如果我当时没了解到这个,我可能对这件事就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云。
20xx年7月29日(星期二)上午8:40开庭审理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被诉没有办学许可证,学员要求退学费一案,当时去了很多记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华尔街一个如此出名的英语培训机构没有办学许可证。可是结果却令所有去了的记者失望,华尔街一方申请不公开审理,坚决申请,他们认为这件事跟他们机构的商业机密有关,没办法,这个好新闻只好错过。有时会很为难,因为当事人太过热情。有一次老师说第二天去安贞法院,是报社的一个同事托咱们组去的,把当事人的电话留给了我。我头天晚上便与他联系好了,他说一定要请我吃饭,我婉转的拒绝了,因为老师说过他要请吃饭千万别答应给东西千万别要。第二天中午,他给我发短信,说在旁边的酒店订好了位置几点在那见,我真不知所措了,只好告诉他我手头有事还没忙完。下午采访完,我急忙告个别就走了,我真怕他在请我吃饭。谁知第二天他又发短信说出去喝个咖啡以表示对我的感谢,我只能回我真的有事。没办法了,我给老师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老师乐了,说别害怕,别理他了,发短信你别回就行了。实习期间接触过三个刑事案件,每一次都让我心里特难受,我挑一个说。
20xx年9月10日(星期三)上午9:30公开宣判一成年男子教唆未成年人盗窃一案。未成年人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脸上的稚气未脱,可就是这么个孩子,如今用手铐烤着双手,成了被告。宣判那天,孩子的母亲到庭旁听,眼泪就没断过。幸运的是,他由于情节不严重,年龄还小等原因,被当庭释放。听到这个消息孩子和他的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泣不成声。庭上只是大概说了一下作案的事情,我觉得这方面读者可能不大会感兴趣,在宣判后,我向那个孩子和他的母亲提出了我想知道的问题。我问孩子被放了之后还会留在北京吗?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想回老家了,想呆在父母的身边,不想再离开。母亲当时的心情还很不平静,我觉的还不适宜提问,就半蹲下来与母亲平视,拉着她的手,当庭所有人中只有我一个女的,所以我觉得我可以成为那个母亲暂时的依靠,可以给她一点力量。先劝抚她不要太伤心,孩子还小,会犯错,但是他改了,如今也当庭释放了,您别太伤心,他会好的。那个母 亲也拉着我的手,用力的点了点头。等母亲心情平复下来,话也多了,我一直当倾听者,虽然只是听,但收获不少,知道了很多我没想到的情节。等她说完了,我问她孩子的未来要怎样计划?母亲说我想带他回老家,不会再让他犯错了。这时我突然想起个细节,开庭前在休息室等候的时候这个母亲有几分钟特别激动,当时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把自己的疑问向母亲提出,母亲说因为当时我从门缝里看见儿子被押了进来,我心里难受,我想他。这一天的采访很成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挖掘出了读者可能想知道的东西。
当记者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请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多数是马路牙子,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这个暑假非同寻常,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在报社更是明显的感觉到一切为奥运服务,每周开例会的时候都会听中宣部的各种要求,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开例会的时候还会讨论下周的选题,但由于我是实习生,不用报选题。奥运圣火在北京传递的第一天,我早上6点就到报社,一边看电视,一边抓细节,一边写稿,细到每个火炬手跑了多少步。编辑问我每个人跑多少米,我说30米,编辑说确定吗?我就有点二乎了,不敢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得得到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报社里贴的数量最多的就是“什么是新闻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怕哪句话写的不对,给自己惹官司上身。因为这种事见得太多了,有时和各种媒体的前辈们聊天,他们对这点也很无奈。但只要报道的是事实,公正、客观,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哪怕得罪了某些人,也不畏惧,做新闻的,这点勇气还是要有的。
短暂的实习结束了,真正走进了媒体,并参与其中,带着实践的经验,要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参与其中,我乐在其中,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媒体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篇3
我还记得,在那次汶川大地震中,我和我的同学们的家,东街小学在地震中毁了,是那些远来援建的叔叔阿姨为我们搭建了新家,板房学校。
我还记得,在板房中,我们又闷又热,是学校,让我们的板房有了凉爽,虽然只有风扇,没有空调,可我们的心,却觉得无比凉爽……
我还记得,那晚,天下了暴雨,雷电交加,板房进水,我们怕极了,是生活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不再害怕……
我还记得,圣诞节到了,当我们以为圣诞节会就这么过了时,可一大早起床,板房边摆满了圣诞树……当夜幕来临时,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圣诞申帽,又开了圣诞晚会,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意义非凡、快乐的圣诞节。
我还记得,六。一节要到了,由于在重建学校,学校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过六。一,是远方的叔叔阿姨为我们邮来了爱心包裹,文具、玩具样样不差,那些东西我至今还保留着……
我还记得……
“512”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仍然记得并且感谢这一切的一切,我想我的这一生都会记得并且感谢这一切,记得那么多人对我们的关心,那么多人我们的照顾;这一生,都会铭记、感谢党恩……
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好成绩回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老师,回报党的恩情。
篇4
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业固然重要,课余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争取多学一些东西,多见识一点世面,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谁该服务谁!?
有时候觉得去到香港才真正体会到一些关系的正确性,谁是宾,谁是主,谁该服务谁。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同事带我到中行兑换港币。人很多,我看着后面长长的队伍,心里一急,就用巴掌去抓兑回来的散钱,狼狈得很。柜台里面的小姐保持着一直礼貌的态度说:“没关系的,慢慢拿!”这让我想起汕大中行有一段时间在柜台前放了一个客户评价器,一位黑着脸工作的柜台小姐在别人给她评了“差”之后竟然破口大骂:“你凭什么评我差!”,把客人吓得拔腿就跑。
后来和同事提起大陆银行柜台小姐的态度恶劣,他不可思议地说:“你把钱放他那,他还对你这么凶!以后就别把钱放那里了!”我想想,对啊,为什么我们把钱存在他们那里,还要受他们的气?可悲的是,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又说说bbs上的热门话题,宿舍管理。我真不得不说,树仁学院的宿管组态度和办事效率都好得不得了!打电话去请求帮忙的时候,他们是礼貌的,说话的语气是积极的,让你感到信心十足。他们会用一些很礼貌的话语,例如“你介意我们在你不在的时候到你房间去修理吗?” 、“你介意把你电脑的密码告诉我们吗?”等等。然后他们的办事效率是很快的,最快一次帮我搞定电脑上不了网的问题是在十分钟之内。我打电话过去后的十分钟之内,那边就回复说问题已经解决了。我惊喜得无以复加。
睡觉是浪费时间?
在香港,平时接触得最多的是我的同事。我觉得他们有一个生活习惯和我很不一样,就是睡觉!在大陆,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很喜欢睡觉的,恨不得能睡多久就睡多久,睡觉真是件美妙的事情啊!但是我的同事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睡觉是浪费时间。记得一位同事跟我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常常舍不得睡觉,总希望多做些什么”这个“多做些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希望多看些书,有的人希望多玩一点,总之不要睡觉,浪费时间。
我想他们这种珍惜时间的习惯很好,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还不能完全的认同,我仍然觉得,睡觉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哦!
适应能力强
香港职位的流动性很大。我们呆了短短一个月,有一位同事转工了,后来连头头也离开了杂志社。我想香港人的适应能力挺强的!
转工的同事是仅仅大我们一年的女生,她去年在浸会大学的新闻系毕业,然后就在盛世工作。
她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商学院专门的课程,但可以在财经杂志做得非常成功。然后现在又转到法律版,从事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但是,她很乐意去尝试,去挑战自己。我真的很佩服她。
放手让我们干
去年听一些师兄师姐说,实习单位不愿意放手让他们去干,甚至跟记者出去都不行。而我这次实习,完全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实习的第二天我就自己“出街”了。同事这样问我们:“你们想做谁的故事啊?没关系的,想做就说出来。”听到这句话时,我由衷地感到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实在太棒了!他们从来都不怀疑我们的能力,不乱改我们的文章,让我觉得实习期间很自由,也有足够的独立的发挥空间。
好玩的事
在香港做记者,好玩的事可多了!不不不,我想应该说做《盛世杂志》的记者真好玩!
天天吃五星级酒店的点心
很多香港企业都喜欢在高级酒店开业绩会。在港岛,这样的酒店就有港丽、万豪、香格里拉等。作为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我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开始的时候还真不习惯,去着去着就把到酒店的路都摸熟了。最开心的,大部分公司都在会厅里安排很多点心和饮料招待嘉宾和记者。于是,我就有了许多免费的午餐,甚至晚餐,而且还是五星级的!
我开始以为到场的记者都不会错过这么丰富的食物,谁知道其他媒体的记者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后来听其他同学诉苦才知道,原来他们一天到晚都赶时间,一项一项任务紧紧接着,连吃口点心的时间都没有呢。我想我们还真幸运啊,这样省下了不少餐费。
五四歌唱活动主持稿
免费观展
香港有一个会展中心,名副其实的会展中心。每当周六周末,会展中心都会举办一些展览让市民在假期有地方可去。几乎所有展览都有传媒登记处,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我们免费看了不少展览。例如美食展、电脑展、狗展、日本展等等。
有幸光临海洋公园和迪士尼乐园
因为同事们太照顾了,所以给我们安排了那么好的机会。我去了迪士尼和李锦记合作的新闻发布会,虽然并未能进入乐园里面,但是能够在度假村的仙度瑞拉酒店品尝迪士尼推出的佳肴,还能看见活蹦乱跳的米奇和高飞,真是幸运无比啊!
另外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去了海洋公园,那天是周日,所以工作完了之后,我们在里面逗留了半天。免费看了海豚表演,坐过了缆车,夫复何求?
帅哥美女多得是
《盛世杂志》为迎合有钱人的口味,也提供一些时尚信息,例如服装、名表等。我去观看过一些服装表演,模特儿穿着高贵的服装走在t型台上闪闪发亮,煞是迷人!偶尔也会碰见一些艺人,我见过不算多,能数得出名字。杨彩妮、徐子淇、廖碧儿、王喜等。
其实除了出席这些盛宴能一饱眼福,在街上能看见的帅哥美女也不少。也许是香港人比较会打扮的缘故吧,走在铜锣湾或中环一带,看在眼里的女生,个个都觉得漂亮,男生个个都挺有型。嗯,确实一饱眼福!
乐于助人的港人
在香港人生地不熟,每次出门,香港的市民确实帮助我们不少,我在心里真的非常非常地感谢他们。记得小学时,英语课本常常用“friendly“这个词来形容中国人,我想这个词用在香港人身上比较适合!
绝大多数港人,我向他们问路,他们都会笑着回答我,而且回答得很详细,有时候,我转头要走了,他还在背后提醒一句,生怕我你走错了地方。也有一些人听到我们在谈论这个站,那个站,知道我们不熟悉地方,主动地提醒我们这个站是哪里,下一个站是哪里。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教出来这样的公民!
唯一的坏印象
香港人给我留下了这么多的好印象,其实也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不对,或者说这只是很表面的东西。我觉得香港人成天在嚷嚷环保环保,其实最不环保的就是他们。可不是嘛,无论什么地方,公车、办公室、酒店,空调都开得老大!下雨那几天,我上班就冷得直哆嗦,看了看我们办公室的中央空调调节器,15度!天啊!我赶紧把它调高到二十度,好让大家都能少穿点衣服。其实香港的报纸也提过这个问题,巴士上的冷气太凉,小孩子坐了车再到户外容易感冒。但这个情况就是不改,难道香港的电费就那么便宜吗!
篇5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学校策划活动推荐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习。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习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
篇6
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科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与写作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
通过去年近半年的新闻写作的学习,我对新闻写作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平时的练笔以及作业,让我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与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始终没有机会去自己采访并写作新闻。
这次新闻写作的实习给了我一次尝试的机会。说实话,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没有碰有关新闻写作的东西了,所以关于新闻写作的一些东西,记忆里也有些模糊了,还真是很担心,会不会不能很好的完成这次实习。索性又将去年学的有关新闻写作的教材以及笔记等翻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最初还真不知道写些什么新闻,总是和大家最开始一样,感觉没什么新闻啊,些什么啊?自己在学校的小路上闲逛,空气中充满了离别的气息,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是毕业的味道,我想,也许我可以写一些有关毕业的新闻报道。
通过这次实习,我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对我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园厨房工作总结100字
首先是采访方面。采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画面或者被采访者的一句话,就要准备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为了获取更新鲜的新闻信息,我必须学会如何接触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所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关系比较单纯,接触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我会接触到各种人和事,有些可能会比较积极,有些也会是很不配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基本了解了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并引导被采访者较快的进入我们的话题。
其次是写作方面。在这次实习之前我的新闻写作方式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不能称之为一篇很好的新闻稿,而且在稿件的处理方式上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大量的形容词、设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我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比如像“倒金字塔结构”,但真的让我来写,我还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安排文稿结构,从何入手、如果收尾。而且我发现最难的是给新闻取一个准确、形象、生动、的标题,写一段漂亮的导语,让观众一看就把视线锁定在你所采编的这条新闻上。所以,我从开始实习的时候就每天找一定的时间来阅一些优秀记者的各类优秀稿件,认真地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组织,体会不同新闻文字稿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记者不同的写稿风格。同时,每天拿出一部分时间看央视新闻联播或者凤凰中文资讯台新闻等权威的新闻资讯节目,学习并体会专业权威的新闻写作和表达,认真体会新闻写作的特点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同时,在新闻写作的时候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整合和分解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是分解信息的前提,分解信息是整合信息的目的,一般动态新闻只是传达某种信息,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但如果我们把信息整合一下,然后分解成不同的单元,做成一个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新闻报道,这样既可以把新闻做得更好,又可以增加新闻报道量。与此同时,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不能没有留下余地,留下一定的空间是新闻报道迂回的需要,也是减少一些不必要麻烦的有效措施。
篇7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隊”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
篇8
时间像流水,在不经意中的蹉跎和忙碌中,我的实习生活已经画上了句号,文艺新闻实习报告格式。我不敢说这个句号是完美的,只能说我收获了很多。习惯了自由的学生生活,曾在开始的时候,对那么长的的实习时间有犯愁和些许不适应的感觉,觉得这日子是没有尽头,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板一眼,规规范范。但是,现在回味起来时剩下的只是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滋味:有为自己的稿子没写好而烦恼的时候,有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窃窃自喜的时候,有为受到领导批评时而生闷气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但是不可能直接就到达成熟,而只是不断地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地接近成熟。很庆幸的是,在实习这段日子里,我成长了不少。同时,又对自我有了一个更为深一层次的认识。
实习生通常是没有工资的,即便是有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伙食费。很多人说,做实习生,就是变相的廉价劳动力。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换个角度思考,我把它看作收获应缴的学费,成功前必要的付出,因为从书本到实践,我完成了这种跨越。原来在课堂上做练习写的稿件,只要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就行,而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必须要保证所有人都能认可你。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尽力像一名合格的电视媒体记者靠近。
更重要的是,我从身边的员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职业精神。比如,在学校我们总是习惯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真正到了工作中,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前提工作做到最好,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做不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步",实习老师总是这样告诉我;比如,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新闻作业,我写完了就直接交出去,而在实习中,因为一点差错就会直接关联到整个电视台的工作,从稿件到同期视频不检查两三遍我不会放心;再比如,上面布置了一项看上去很辛苦很难完成任务,如果是在学校,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抱怨和抵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连续好几天加班到很晚,也一定会尽力完成,实习报告《文艺新闻实习报告格式》。
实践然后知不足。我发现自己在沟通、交流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发展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素质能力,等到实践的时候,才发觉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曾经是那么的自以为是,在遭遇了这些事情后,便收起了那种锋芒,变得谦虚低调多了。能够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不多,我有幸对此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几个月的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实习是一段独特的经历,当记者更是一种让人受益匪浅的体验。实习对人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们的人生态度的衡量。
在这场考验中,我相信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文艺新闻班走出去的实习生肯定是经受得住的,我们决不会退缩,我们决不会成为懦弱者,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肯定是拼尽全力的。
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一个社会生存的潜规则,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是一样的。在与实习老师,其他的记者,编辑以及电视台领导交往的过程中,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怎样做人、怎样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以前学习这样的抽象理论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陌生,而在实践的时候,切实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做事同样重要,这是检测一个人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这样一段充实的体验,改变了我很多的想法的同时,也端正了我的态度。每天朝九晚八的工作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改变了我的不良习惯;我们要积极适应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环境,唯有适应我们才会有收获,我们才会有进步,我们才会更加成熟。
对于未来,我想现在不能说我已经完全有了清晰的思路,但是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迈出下一步并不难,你只需要向前走就是了,可是在十字路口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影响大局,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最后我衷心祝福我亲爱的05文艺新闻班的同学,未来的路上一路顺风,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9
我最初对智哥的印象来源于婉莹,不说不知道,原来“隐蔽”在南方电视台的智哥是一个dj大红人,他的声音和他的电台节目《一些事,一些情》风靡万千少男少女。智哥完全是一个民主型的领导人物,在他身上我看不到慑人的气魄,有的是亲切,稳重和安全感。记得第一天到台里,我们什么都不懂,在办公室里忐忑不安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正当我和婉莹有点不知所措的时候,智哥却很细心的看出了点端倪,悄悄的走到我们身边,向我们介绍台里的工作情况和《in一派》的节目内容,亲切的感觉让我的拘谨即时缓减。虽然我们只是实习生,但是智哥却很照顾我们,有时候我们在办公室闲着没事干的时候,他会尽量帮我们安排出去拍摄或到编辑室跟后期的工作,希望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见识多点,学多点。
丁丁是一个既可爱又好玩的女生,她虽然个子小小,但魄力十足。她对于时尚潮流有敏锐的触觉和洞察力,对于主持和配音工作她一丝不苟,从她的眼里我感受到她对主持工作的热爱。有一次,她拿着一本超人气潮流杂志认真地问我,“我们的节目要怎样改进才能做得像杂志那样内容丰富和专业呢?”,可见丁丁对于节目的忠诚和热爱。因为声音的甜美活泼,丁丁成了广告配音的小天后。在粤语的多则广告里都能听到她的声音,最近比较热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也是丁丁的声音喔。有一次斌少还执意要在节目中用上这一句,把我和编导们都弄得哭笑不得。
另一主持人斌少是点子最多的一个。每次在例会上他总会很激昂的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像个演说家那样滔滔不绝。斌少觉得个人的世界观是由个人的经历所决定的,像我们这样的“正常人”,做真人秀节目时,一定要抛开平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想,越是另类越是搞笑的,才最能博得观众的喜欢。所以我打心底里觉得他无比佩服周星驰的无厘头,在生活中,他确实也挺无厘头的。斌少不仅是一个激昂的“演讲者”,还是一个超级大书虫,几次出外景,还没有轮到他工作的时候,总能看到他拿着一本书拼命的读。我想,他平常的滔滔不绝也是书中的长期积累吧。我,好像也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书了,忏悔啊!
编导明哥是一个很出色的摄影师和很好的老师。记得在星期天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改革期间,我们三个实习生得到了一个独自外出拍摄的任务--在街上找人献歌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唱歌的片段将会在真人秀节目的中段穿插播出,以增加节目的多元性和娱乐性,暗暗自喜的我觉得我们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可是拍回来的片子的效果却差强人意,除了画面构图、白平衡、对焦等问题外,还有采访的问题,数数指头一大堆。因为我们的“业余”,明哥“狠狠”的为我们恶补了一课。最后我总结了好几点:
开机后马上要做好四件事情:
要调好白平衡。白平衡是很重要的,如果白平衡没有做好,可能拍回来的片子都不能用了。
要把焦对准。把镜头zoomin对准被拍摄者的鼻子处,也就是聚焦,然后再把镜头zoomout,就可以做到对焦清晰了。
根据光线和光源把光圈调好。
选好背景。开机后不能懒,一定要想自己需要拍的是什么,选好最适合的背景。
在拍摄人物时,不能把人头给截了,不然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白平衡要视不同的背景和光源进行调节,不能一成不变
焦要跟得快,不然拍出来的画面会虚掉。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要蹲下凑合小朋友的高度;如果弓着身采访,出来的画面就会很难看,而且这样也不尊重被访者。
如果可以的话,记者要尽量拿着话筒进行采访。不能随意把话筒给别人,因为一个话筒8000元,一不小心掉地上,负责的人不是被访者而是记者,而且随意把话筒给别人玩弄,有损电视台形象。
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记住翻话筒,不然声音就会有偏差,不清晰。
在拍摄时还要留意主持人的服饰,画面内不能出现带有宗教色彩的物品。
明哥最后还强调说,因为我们做的是娱乐性的节目,不同于新闻类的节目,要求现场为先,画面质量为后,我们的画面是可以预先设计的,拍出来的效果也是要美的,就算有一帧的偏差也是不允许的。
拍回去的片子在我们离开前都还没有编辑,最后不知道派上用场没有。虽然我们这一次任务以失败告终,但这是我们唯一一次独自外出采访的经验,我会好好珍藏的。
我跟刘怡哥出去拍片和跟他做后期的次数是最多的,他很照顾实习生,也很愿意教导我们。平常在编辑室,我们更多的只是坐在编导的身旁学习,很少有机会用上编辑机。刘怡哥觉得懂得技术并不是关键,因为在不同的媒体,编辑的器材和软件设备都是有所区别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编辑的感觉,
建立自己的编辑风格。是啊,我什么时候可以制作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片子呢?iwonder。
雄哥出身于师范专业,却走上了媒体之路,一做就是5个年头。我心里充满了对雄哥既害怕又敬佩的感觉,我曾经在雄哥面前犯了一个作为媒体工作者致命的错:我幻想把做了一半的工作丢下一去不回头。我的不负责任让雄哥不快,他甚至忍不住训斥了我一顿。虽然后来我弥补了自己的过失,但是雄哥的反应让我意识到就算再小的工作,我都必须负起责任,有始有终。雄哥的后期制作很出色,对于色彩的运用和画面的把握都很到位,他曾经对我说过:“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得靠自己,遇到不懂的要努力去学,唯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立足。”在他的指导下,我牢记了电视台脚架的用法,知道了运用快捷键盘做后期编辑的方式,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我甚至敢于在拍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在实习过程中我找到了更多的自信。虽然雄哥说我处理事情还不够成熟,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
小雷哥喜欢和年轻人在一齐工作,他觉得与年轻人一齐工作既有朝气又有热情和冲劲。小雷哥平常的话不多,但是他却是实力派,做的片子是《in一派》的收视保证。大内总管欣姐笑话说小雷哥收买了作为收视统计的300户家庭,所以才有好收视。其实,曾经在广告部工作的小雷哥拥有强劲的后期包装制作的实力,所以他的节目受欢迎绝对不是巧合。
其他的《in一派》同事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小邓哥是典型的“actionspeakslouderthanwords!”类型的人,听说他做的新闻类记录片很厉害,可惜还没有机会见识见识。在我们去实习的时候,芳芳姐去了英国旅游,听说还有不少艳遇了;tt姐和欣姐都是很好的女生,就比我大一两岁,看着她们在电视台如鱼得水的工作着,再想想自己还是一个实习生的身份,就感到惭愧,同时不得不时刻督促自己要加把劲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