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英文)
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以下关于 ,希望您驻足阅读!
1
[1] 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 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8] 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 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 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 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
[8] 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
[9] 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
[10] 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由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 :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 : 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 : 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 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22]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3]唐涛,高水头闹室闹门小开度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3
[1] 山仑,康绍忠,吴普特.中国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王晓玲,杜秀文,刘丽艳,李英能. 我国井灌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6-11.
[3] 刘昌明.21 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 甘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0.
[5] Cohon,J.L,and D.H.Marks,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ulti-objectivePrograrnming techniques [J].Waterer Resources Research,11「2」,208-220,1975.
[6] Shafer J M,Labadie J.Synthesis and Calibrationo,a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 mentModel[R].Co-Orado State University,1978.
[7] A.H.EI-Shaarawi,S.R.Esterby,Time series methods in hydroseiences: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at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ElsevierSeientifie,1982.
[8] Afzal,Javaid.&Noble,David H.Optimization model for alternative use of differentequality Irrigation waters[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1992,118:218-228.
[9] Ghossen R.Masharrafieh,Richard C.Peralta.Optimiz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forPollu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crop Yield[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5,31「4」:760-767.
[10] Wong,Hugh S.Sun,Ne-zheng.Optimization of conjunctive use of surface water andgroundwater with water quality constraints[A].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Apr6-9[C],Sponsored by:ASCE.1997:408-413.
[11] Kumar,Arun.Minocha,Vijay K.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205「3」:179-180.
[12] N.伯拉斯著,戴国瑞等译,水资源科学分配,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年.
[13] Brown,L.R.and Kane,H.1994.Full House:Reassessing the Earth'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Worldwatch Environmental Alert Series,W.W.Norton.NewYork.
[14] Postel,Sandra Last oasis:Facing Water Searcity,Worldwatch Environment AlertSeries,1997.
采购转正述职报告内容及范文
[15] 华士乾主编,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6]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报告,1988.
[17] 翁文斌,蔡喜明,京津唐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1992,「3」.
[18] 贺北方.区域水资源大系统优化分配的大系统优化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8,「5」:107-117.
[19] 胡芳芳.无锡市用肥肥可持续利用肥肥与优化配置研究 [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0] 柳长顺,陈献,刘昌明,杨红.国外流域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66-68.
[21] 刘英,地表用肥用质预测模型数据挖掘技术用其适用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2] 安徽省水文总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送审稿」,1982.
[23] 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9.
[24]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
[25]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2009 年肥肥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用公报,2010.
4
[1]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二版」.1993.620~635
[2] Martin Junginger.Andre Faaij.Wim C Turkenburg. 吕斌.海上风电场降低成本前景分析[J].上海电力.2007.「4」:429-437
[3] 施晓春.徐日庆.俞建霖.筒型基础间接及试验研究.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0」:39~40
[4]何炎平.谭家华.筒型基础的发展历史和典型用途.中国海洋平台.2002.17「6」:10~14
[5]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汶川 8.0 级地震特征初步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6]王成华.孙冬梅.横向受荷桩的 p-y 曲线研究与应用述评.中国港湾建设.Total135.No.2.2005
[7]林华国.贾兆宏.张立丽.砂土液化判刑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89~93
[8]李芳.作为海上风机基础的筒型基础土体液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9]林峰.黄润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4」.9~13
[10]沈玉光.海上风电筒型基础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11]陈有顺.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高原地震.2004.16「1」.35~39
[12]任金刚.王玉芳.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研究方法概述.海河水利.2006「3」:51~53
[13]李敬梅.地震作用下坝基土体液化的判别及有限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4]王大伟.赵艳.初始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4」.38~41
5
[1]魏淑贤,沈跃,黄延军?峡谷高琐大流量泄洪布置综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02」:115-117.
[2]左东启,王世夏,林益才?水工建筑物[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3]马勇锋,生小高.大现失事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1,32「10」:53-54.
[4]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年.
[5]夏燕芬,汪德.溢流填现面掺气初生点的数值模拟[J].水电站设计,2008「02」: 49-52
[6]赵纯厚,朱振宏,周端庄.世界江河与大坝.7K利水电出版社,2000.
[7]L.A. Zolotov and V. Ya. Karelin. Two-phase flows and cavitation in prower plants[j] . Power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formerly Hydrotechnical Construction」, 1977,11 「2」 :174-179.
[8]V.P. Karlikov and G. U. Sholomovich. Method of approximate account for the walleffect incavitation flow around bodies in water tunnels [J]. Fluid Dynamics, 1966, 1,⑷:61-64.
[9]松辽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科学院,水工建筑物水力学原型观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12-132.
[10]张绍芳.堰闸水力设计几个问题综述[J].7尺利水电技术,1997, 「8」.
[11]万继伟,牛助农,牛争鸣.水工泄水建筑物水力学原型观测方法和技术[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 「09」: 58-61.
[12]木克然·阿娃.阿拉沟水库溢洪道泄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13]王新丽.正槽溢洪道整体水力特性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太原:太原理工犬学,2012.
[14]郑小玉.溢洪道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15]张林夫,徐杰.二元明流反弧段的水力特性及空化特性[J].水利学报,1984「06」
[16]张林夫.差动式挑流鼻坎气蚀特性的原型验证[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0「03」
[17]张林夫.溢流坝反弧段压力分布的计算.华东水利学院水力学教研组.
[18]郑小玉,杨永全,张建民.三板溪水电站溢洪道挑流鼻坎体型实验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C].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9.281-284.
[19]孙广才.曲线坐标系下水动力模型的修正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20]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溢洪道设计规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0年.
[21]谭立新.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1999.
[22]张菊.高水头无压隧洞自由水面数值模拟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6.
[23]李绍武,尹振军.N-S方程的数值解法及其在水波动力学中应用的综述[J].海洋通报,2004「04」.
[24]崔晓聪.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改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5]孙锐,李争起,吴少华,陈力哲,秦裕現.不同端流模型对强旋流动的数值模拟[J].动力工程,2002 「3」
6
[I]商务部关于促进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2010] 41号」[EB/OL]. 2010-02-11.
[2]由然,赵旭,仲兵.国外非油品业务渐趋成熟[J].中国石油企业,2011 「07」
[3]钟成索,由然.美国非油品销售领域宽阔[J].中国石油企业,2012 「1」.
[4]吴金林,毕港峰土编.加油站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23 s } 240.
[5]张海潮.中国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石油石化,2010. 「 06 」.
[6]陈青松.非油品业务成加油站新利润点[N].中国企业报,2011.2.2 「11」.
[7]覃志刚.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9. [8]
[8]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10.
[9]田景惠.加油站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10]田景惠.中国成品油行业 十一五 发展回顾与 十二五 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2011「04」.
[11]马兴芹.构建加油站非油品业务新机制[J].中国石油企业,2011 「07」.
[12]任征兵.石化双雄:非油也忧[J].中国连锁,2011 「02」.
[13]景仲林.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人学,2011.
[14]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著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一汽车服务业「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03 」.
[15]王旭东.便利业务[J].中国石油企业,2008 「1」.
[ 16]董仕华.连锁便利店快速成[`期的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
[17]李秀山.加油站便利店顾客需求分析与运行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6」.
[ 18]悉早加油站媒体户外传播新蓝海[J].市场观察,2011 「OS」.
[19]杨波.7- I 1连锁业真经[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0]朱明.我国石油加油站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知识经济,2011 「O1」 .
[21]闵志民.中石油终端销售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津人学,2004.
[22]刘宇.中石油沈}I{加油站便利店营销案例研究[DI.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I一火学,2009.
[23]彭未然.中石油S销售公司1h油品业务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人学,2011.
7
[1] 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5.
[2] 刘云生, 覃飙. 分布式实时事务提交协议[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 39「7」: 827-832.
[3] 胡侃, 刘云生. 基于截止期的可推测实时数据库事务并发控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34」:3-8.
[4] P. A. Bernstein, N. Goodman. Concurrency control in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J]. ACM Computing Surveys, 1981, 13「2」: 185-221.
[5] Bharati Harsoor, Dr.S. Ramachandram. Modified Reliable Timeout Based Commit Protocol[C]. 2011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s「WOCN」. 2011: 1-5.
[6] J. Gray. Notes on database operating systems[M]. London: Springer-Verlag, 1978. 393-481.
[7] 潘浩, 董齐芬, 张贵军, 俞立.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7.
[8] Tian He, S. Krishnamurthy, L. Luo. VigilNet: An Integrated Sensor Network System for Energy Efficient Surveilance[J].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2006, 2「1」: 1-38.
[9] H. T. Kung, J. T. Robinson. On optimistic methods for concurrency control[M]. USA: ACM Trans. Database Syst., 1981. 213-226.
[10] R. Müller, G. Alonso, D. Kossmann. A virtual machine for sensor networks[C]. The Proceedings of the EuroSys 2007 Conference, 2007: 1-9.
8
[1]高俊国,刘宝银.南沙群岛空间融合信息分析与示警:裙礁发育、军事区位、警示系统[M].北京:海洋出版,2009.
[2]夏志农,陈至立等主编.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薛桂芳编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王琪延,白日荣.统计在法律中的应用于展望[J].统计研究,2008:「5」.
[5]阎学通等着.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6]刘容子,齐连明等着.我国无居民海岛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7]高之国,张海文,贾宇主编.国际海洋法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8]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释义集[M].北京:海洋法出版社2006.
[9]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黄伟.论中国在南海U形线内“其他海域”的历史性权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9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2]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23]周义敢,周雷.千古奇帝一宋徽宗传[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1996.
[24]颜娟英.美术与考古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7]薛永年.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8]薄松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 赵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0]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1]潘运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3]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4]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5]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2.
[36]李泽奉、刘如仲.古董鉴赏藏书 古画鉴赏、书法鉴赏、文房四宝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7]杨福音.墨分五彩 金枝玉叶[M].长沙: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
[38]徐忠平.漫长的冬季之苦与挽歌 一个画家的手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9]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4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0
[1]孙义明,杨丽萍.信息化战争中的战术数据链[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文庆,周彬彬,安靖.WindowsAPI开发详解--函数、接口、编程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陈敏.OPNET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于全.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Frederick Kuhl, Richard Weatherly, Judith Dahmann.计算机仿真中的 HLA 技术[M].付正军,王永红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6]陈敏.OPNET网络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John N. Abrams' J. E. Rhodes. Intrduction to Tactical Digital Information Link J and Quick Refernce Guide,23-27,2000
[8]刘徐德.战术通信、导航定位和识别综合系统文集「第一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
[9]罗桂兰,赵志峰,赵海.排队论对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的测试评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3「1」: 54-56
11
[1] 白莉娟. 基于脑机接口的资源管理器[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 徐发荣,张涛,高建卫. 一种基于W91284PIC的外设端双向并口设计[J]. 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1「05」
[3] 邹志成. 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典型工具的建立[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 李兴锋. 基于S-57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显示与导航系统[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5] 孙小平. 嵌入式IPv6实时通信技术的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6] 黄晓曦. 基于SOPC的1553B总线接口的研究与设计[D]. 福州大学 2010
[7] 林嘉洪. 基于ARM和FPGA的数控系统人机接口设计[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8] 刘勇杰. 面向手机应用的TFT-LCD驱动芯片版图设计[D]. 天津大学 2013
[9] 罗波. 基于XDSP64的多接口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0] 马俊. 数字视频接口「DVI」发送器的设计与实现[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1] 陈锦葵. 网络管理系统中拓扑发现算法的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12] 王珠珠. 嵌入式操作系统裁剪技术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13] 袁小勇. 电子海图无缝拼接显示技术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14] 何继成,王厚生,陈长敏. 打印机IEEE1284并行接口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 1998「12」
[15] 侯伯亨,李伯成编着.十六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2
[1] 安笑蕊. 电能路由器的研究与应用[D]. 天津大学 2014
[2] 黄鑫,王永福,张道农,李芹,卞宝银. 智能变电站IEC61588时间同步系统与安全评估[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13」
[3] 许铁峰,徐习东. 高可用性无缝环网在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10」
[4] 谢志迅,邓素碧,臧德扬.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冗余技术[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09」
[5] 唐敏. 基于OMNeT++的INET框架消息传递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1「01」
[6] 李永亮,李刚. IEC61850第2版简介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展望[J]. 电网技术. 2010「04」
[7] 王洋. 电信网中基于IEEE 1588标准的时钟同步研究[D]. 浙江大学 2010
[8] 叶卫东,张润东. IEEE 1588精密时钟同步协议2.0版本浅析[J]. 测控技术. 2010「02」
[9] 余贻鑫,栾文鹏. 智能电网述评[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34」
[10] 熊瑞辉. 多传感器系统在智能轮胎中的应用[D]. 天津大学 2014
[11] 刘建才. 基于PVDF多传感器的轮胎防抱死仿真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12] 庾智兰,李智. 精确时钟同步协议最佳主时钟算法[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11」
[13] 李振杰,袁越. 智能微网--未来智能配电网新的组织形式[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17」
[14] 胡巨,高新华. SNTP对时方式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03」
[15] Song Ye. Beidou Time Synchronization Receiver for Smart Grid[J]. Energy Procedia . 2011